影片的最后。
黎耀辉说,在返香港之前我在台北住了一个晚上,我到了辽宁街,夜市很热闹,我没见着小张,只看见他家人,我终于明白他可以开开心心在外边走来走去的原因,他知道自己有处地方让他回去。
我突然明白,为何何宝荣可以一次又一次毫不顾忌地离开黎耀辉,去外面的世界花天酒地、任性胡来。
只是因为他知道,自己总有个地方可以回去,总有个人等他回来。
只要他说:黎耀辉,不如我们从头来过。
然后……
就有人拥抱满脸血迹的他,就有人带他去看病,给他做饭洗衣擦洗身体,把床让给他

【记1997春光乍泄。】
电影的最后,是黎耀辉挂着耳机面无表情地乘着电车,看着窗外迅驰而过的光怪陆离的城市灯火,心中一片欢腾或者死寂。
突兀而又让人心生空虚的鼓舞。
至此,春光乍泄,完成了一个形式上的Happy ending。
对于这部电影,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多说一点什么。关于她的文字太多,溢美之词或是抨击之声形成的浪潮在她脚下互相掩盖覆没,却与她没有半分关系。她就是那样惊艳傲娇而独立的个体,兀立在每个人心中,浸淫出不同形状的伤口。
你大可赞美她,也尽可不屑她,但你无法否认她的美。
这部电影,我从十五岁看到现在,而我却一直无法为她写下任何一句话。往往句到手边,却总像是打了结一般无以为继。也许是因她太过惊艳而令人久久不忍回味,也许是我无法抛开演员本身心平气和地去赞美她,也许是我自知没有看懂其中的一分一毫,或者也许是因为我其实不愿写,怕把对她的感情写得浅薄。
不过现在已经不再这样想了。只因为我知道从今往后自己也许会为她写无数篇文字。不知一年一篇够不够。
散发着温暖霉晕的小房间。盈盈转动的走马灯

忍了这么久还是在某一个晚上看完了《春光乍泄》。之所以会有点抗拒这部电影,莫不是因为里面涉及到的男同情节。不,不是情节,整个就一个男同故事。为什么这些年来一直对这部电影还有兴趣呢。只为这三个人就够了:王家卫,张国荣,梁朝伟。
后来下定决心来看这部电影,不得不提到一个朋友。有一次我们聊起这部电影,他话我知,里面的角色呢,梁朝伟就相当于一个屌丝的形象,而张国荣就像一个女神。你完全可以把他看成一个屌丝和一个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。
接着说回电影
“黎耀辉,不如我哋由头嚟过。”
“黎耀辉,不如我们重新开始。”
一个是粤语原声,另一个国语版本。由头来过和重新开始,在我看来,还是有区别的的。也许走在一条路上,可能已经到了路末,到了不得不选择的时候,由头来过就是指重走这段路,一切都没有什么变化,只是再走一次;而重新开始,却是选择了新的一条路,抛掉了以前的过往。在很多事情上,“新”还是不如“旧”更有杀伤力。于是,粤语版的台词才显得更有杀伤力
当伊瓜苏大瀑布像翻滚的火山倾泻在渺小的你面前,当那迷幻的男声响起,ayaayaya。王家卫是有魅力的,一瞬间就能抓住你,一辈子忘不掉。这迷幻的开头,总是让人忧郁且压抑,但结尾的happy together就能一扫阴霾,柳暗花明,我一听到happy together就有种报复的快感,似乎要将一切爱欲情仇抛之脑后,一奔为快。
张震的出现怎么会是炮灰?怎么会是黎耀辉的影子或伏线?张震自成一线。我看了不少影评,有人评论过这个问题,但是隔靴搔痒。我想出来为小张说几句话。
有荣迷说怎么给哥哥安排这样一个不讨好的角色,大部分一边倒的倒向梁朝伟,更以G中的劳斯莱斯来称誉。我不这样看。这两个角色我都不是很喜欢,王菲《笑忘书》有句歌词来形容何宝荣比较合适“自己都不爱、怎么相爱,怎么给爱人好处。”粤语《约定》有句歌词来形容黎耀辉比较合适“就算你壮阔胸膛不敌天气,两鬓斑白仍可记得你”。两个人从头来过也是各说各话,好不了的。在他们的爱情中,本就各有各的致命缺陷。于是小张出现了。
他青春脸庞进入荧幕的那个瞬间,一切都是明晰爽快的

花三天的时间,看完了,终于还是没有看懂。
我注定理解不了王家卫了。我试着搜集王家卫的资料,他的每一部电影的资料,仔细向周围的人咨询,看过了大家认可了的花样年华2046阿飞正传,在努力培养我的艺术细菌之后,又用火柴根支住上眼皮看了这个春光乍泄,我痛苦的得出结论:我是一个浅薄的人。
影片的开始我就开始提气,渐渐的觉得肩上压了两担水,卸不下来,走不动路。看完之后,我赶紧删了,疏散良久,那股抑郁之气才慢慢消去。
电影里不见故事,因为我觉得不连续。我常常骄傲的认为自己是个具有段性思维品质的人,并以此作为批评别人的优势。却被《春》打了个体无完肤。
画面中有黑白色调与彩色的共处,我找不出它们的联系,更没有能力去欣赏和品评。
音乐有的舒缓,有时激扬,但对乐盲的我没有任何刺激性。台词古怪而又普通,语气平淡,也很生活化,却又似乎饱含哲理。
似乎这部电影满足了所有获奖作品所必需的条件,只是我不知所云。对此,我打推荐,不是认为很好,而是想让大家都看看。

看见号召要为荣少写影评的帖子,大家密谋着要让四月一日的豆瓣充满哥哥的电影。
好感动。
于是揽下春光乍泄的活。在四月一日的第一个小时,把自己禁锢于这部春光无限的电影。
想起第一次看春光,黑漆漆的卧室,白惨惨的电脑屏。接下来是淡蓝色调加黑白交错的镜头,我明白,自己陷落进哥哥的旖旎春光之中。由莞尔笑之,到前途未卜,再是肝肠寸断。春光,竟不似想象中那般华丽。
后来拉很多朋友看。大家的答复都是:梁朝伟好可怜,张国荣活该。
我明白同属90年后的人,春光在很多人心中已经简简单单变成了一部电影。吸引人的是王家卫的编剧,是杜可风的摄影,是阿根廷荒凉陌生的风景,是盘旋的或激扬或落寞的探戈旋律。却不再是那个芳华绝代勾人爱恨的哥哥。
巧合是大家都记不得粤语囫囵带过的名字,而将两个人物换作梁朝伟,张国荣。
仿佛无意,又仿佛故意。
墨镜王的片子看了不少,我固执的认定拍得最好的是春光乍泄,尽管我知道大家都喜欢花样年华。但是春光,有哥哥。
我不明白墨镜王为什么一定要在哥哥面前卖弄他的透彻

FIFF21丨DAY7圆桌《春光乍泄》: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,我却始终没姓名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m.studeelounge.com/a/vod-147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