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画电影,续集电影,这些名词冠上去,通常不是好兆头,前者容易审美疲劳并落得浅薄之名,后者容易被骂狗尾续貂。不过这些规律都不适用于这部漫画续集电影,人们心甘情愿的掏钱去影院看了一遍又一遍。与以往的漫画电影不同,本片有一个很强大的剧本,角色每个都个性十足,代表了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追求。而主要矛盾是蝙蝠侠和小丑的是非善恶之争,这次英雄依然孤单,不过蝙蝠侠的转变颇具哲学意味。一个经历过挫折失败和困顿迷惘的平民英雄,要比那些天生神力的SUPERHERO有趣多了。
看完这部片子,我突然想通了什么叫大片。大片,必然有很强的包容性,说简单点就是雅俗共赏。影评人能看到所谓人性光辉与社会阴暗,老百姓能看到火爆特技和惩恶扬善,专业人士能看到出色的表演和制片。导演,编剧,演员,摄影,配乐,剪接等等等等,每个环节都近乎完美,你还能要求一部电影做到更多吗?两个半小时的长度,没有让人感到大而无当,反而有意犹未尽的感觉。若续集还是克里斯托弗·诺兰编剧、导演,倒也值得一看。
最后

为什么要让大卫芬奇来拍本杰明?我很生气。这几乎毁了他在我心目中的偶像地位。
如果要让影片更黑色,干吗不找蒂姆波顿?他的童话气质刚好契合这个题材,影片原著不过是菲茨杰拉德给科幻杂志投的稿,它本该就是个神叨叨的故事。
然而他们找了《阿甘正传》的编剧,找了擅长现实题材的大卫芬奇,终于把它的灵气彻底消灭,成为一个披着科幻外皮的美版《我这一辈子》。
81届奥斯卡提名揭晓了,《本杰明巴顿》得到13项提名,而《蝙蝠侠黑暗骑士》却无缘最佳影片奖。
生不逢时!
今年的动画安妮奖把最佳长片颁给了《功夫熊猫》,《WALLE》居然颗粒无收。有中国影评人洋洋自得的认为这是“奥运年”效应,我倒不相信美国人会人穷志短到这种地步。
我宁愿相信,在经济萧条的时候,人们更倾向于“笑比哭好”。
《本杰明》还是一本温暖人心的片子。即使大卫芬奇让它蒙上黑色调,那至多只是浅黑色。《黑暗骑士》才是直指人心深处最黑色角落的残酷故事。在流行奥巴马式美国梦的当下,它无缘奥斯卡,活该。
还有谁能像希斯莱杰这样去入骨地诠释一个娱乐性角色?

看了四五遍,才基本把握剧情。其实只要抓住一点:小丑的王牌——腐化光明骑士,就可以理解大半剧情了。
小丑与黑暗骑士的对决,是价值观之争。要撼动黑暗骑士,击碎他的理想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腐化他寄予厚望的光明骑士。要使光明骑士堕落,必须发动一场灾难,动摇他的理想信念,使他归咎到不可救药的体制,从而摧毁他的政治理想。于是小丑启动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。他声称自己不是一个按计划办事的人,那只是欺骗哈维,挑起他对戈登的怒火罢了。没有计划,他怎么把这盘游戏玩得有声有色?从抢劫黑帮银行起
【蝙蝠侠:黑暗骑士】从无限审判权到绝对不杀人的两重极端:论简单策略在现实世界的不可适用性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m.studeelounge.com/a/vod-153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