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电影院一上来就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,意为安慰,慰藉,给以安慰的人(或事物)。注定了它不是一部刑侦片。
电影里有两个主题,一个是宗教(从不断出现的十字架,教堂,女警看到数字立马想到的圣经可以看出),一个是爱。
对于宗教,电影要争论的是“究竟可不可以做上帝该做的事”,上帝是仁慈的,他给予你生命与安慰,上帝也是残忍的,他给予你死亡与折磨,但无论哪样,上帝都选择了你,那么这个选择,可不可以自己来做?凶手和主人公却一直在选择,直到影片的最后。凶手安慰藉着每一个遭受折磨或即将遭受折磨的肉体和灵魂,安慰着每一个死者亲人的生活,但他最后累了,也许他有了一个答案“我不可以做上帝该做的事情”,虽然在那个孩子的母亲眼里,这就是上帝的选择。而主人公呢?他也做了选择,但我想这些选择是体现了下面这个主题。
爱。主人公面对自己即将死去的女儿,是看着她被折磨至死还是结束这一切痛苦,他做了一回上帝,是因为他爱他的女儿,面对是杀死凶手还是让女警被杀,他又做了一回上帝,也是因为爱
框架很好,细节不出彩才是这类影片的通病。
“我不暴力,也并不是个反社会者,更不是激进分子”,在投影画面中,男反的自我阐述,似乎将自己的心理形态大概的交代清楚了,这与其它大部分自主式犯罪题材类电影的主人公因为某些心理缺陷、不太快乐的经历而形成的扭曲人格不同,不是处于极端,更不是因为崇尚暴力所带去的畸形满足与享受,更扯不上功利,甚至多少让人思考,看上去以排劣为目的的谋杀是否具备信念极端化的使命感特征。
男反全程态度坦然,甚至可用平静来形容

通灵神探:知道未来,不如把握现在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m.studeelounge.com/a/vod-12615.html